Skip to main content

Retracing Xiamenward ... The Clues, Obituary

The names are important, esp. in Chinese characters.

Inline image 1

In his handwriting:

Inline image 2

Based on the additional clue that Rev. Timothy Hwang attended a seminary in Nanking, Dr. C.W., a scholar on Minnan-related missions, offers this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 from a couple of Chinese Who's Whos (personal communication):


黄懋庭(1901~1955)同安人。1922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受聘于厦门关隘内福音堂传道。1924年先后在新马两地教会服务。1946年前往美国深造.1952年至1955年任新加坡三一神学院教授。事迹被收录于《厦门经济物区辞典》P277、《厦门人物——海外篇》P277 。 
This says he is “from” Tongan (just outside of Xiamen) and graduated in 1922 from seminary in Nanjing. He was a preacher at a major church in Xiamen called Guanyinei (though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other names. This church is no longer standing, but it was along a major thouroughfare.) He went to the US in 1946 and from 1952-55 he was a prof at Trinity Theological College in Singapore (I wonder if they have any info on him). This info is recorded in a couple books (listed). 
Because he was in this church, his family (father/grandfather) was most likely in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LMS) “system,” which this church was part of. Now that I know this, I’ll keep doing some digging, focusing on LMS archives.
That Rev. Hwang's service traces to the LMS is fascinating as it veers from Ng family lore of their origins in "German missionary" activity. And so, the plot thickens!

Other records on googling 黄懋庭: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1152&Pid=2&Version=1278&Cid=641&Charset=gb2312

众议园(本版园地 欢迎来稿 文责自负 不设稿酬)

顺服主旨,荣显一生
──梁林开牧师生平史述(1932-2012)(之三)

邢福增

(续上期)

神学启蒙,信仰根基
三一神学院于一九四八年成立,是一所由卫理公会、圣公会及长老会三个宗派合办的神学院。由于「合一」兼容了不同神学传统,往往被基要派及福音派视为「自由派」(liberal)。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六年间的神学生活,到底对这位预备进入牧职的青年人,带来什么影响?
  「入了三一后,对我影响大」,梁牧师总结自己三年的神学生涯时,提及三位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第一位是教授圣经科的黄懋庭牧师,黄原是福州卫理公会牧师,曾任教南京金陵神学院。面对三一较「自由」的神学氛围,对一位在浸信会接受呼召的卫理公会青年人而言,难免有所冲击。但黄牧师对他说:「liberal不紧要,最紧要你自己信仰根基」,这番劝勉成为梁神学装备的左右铭。
  第二位神学启蒙导师,是霍玟(Sevrre Holth)博士。他是挪威人,跟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的创办者艾香德(K. L. Reichelt)的同学,曾着有《主祷文默想录》一书。特别的是,霍玟原属神学立场保守的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曾在中国山西传教,到四○年代又接受圣公会牧职。霍负责教授系统神学科,其独特的神学背景,令梁一方面接触其「保守」的神学立场,另方面又受圣公宗「大公」传统的洗礼。梁坦言,「他教我们神学,我的神学思想受他影响很大」。
  第三位影响梁林开的,是教授教会历史的吕荣光。吕属长老会背景,是吕振中牧师的儿子。吕荣光原在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毕业,后又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进修,获神学硕士。一九五三年被新加坡新马长老大会按立为牧师。他虽然担任新加坡三一神学院专任讲师,但一直在教会事奉。
  三一神学院有英文及华文部,梁牧师两部均有修科。同时期跟他一起从香港来的同学有:中华基督教会的邹约翰及郑献羔,圣公会的郑新宪等,还有比他高一年级的刘治平及林鸿宾(中华基督教会)。原来梁林开是一九五三年入学新生中最年轻的一个。当时的神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除香港外,尚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及美国,俨然是个小联合国。梁牧师忆述,香港来的学生「比较醒目」、「比较蛊惑」,相对来说,当地学生则「很单纯,很属灵,很热心」。香港学生中,往往以刘治平为首,刘毕业后,「我接他了。」看来,梁牧师早年爱玩的性格,到他读神学期间仍没改变。更难得的是,属灵、学术与玩乐,在他身上取得很好的平衡。(下期续)

第一二七八期.二○一二年二月廿六日


Possibly unrelated ... http://www.64foot.com/duhougan/zi31-18/18764.htm

读说勤奋有悟450字

作者: 关注人气:0℃ [你也可以投稿哦~]
【导读】今天,我做完寒假作业,顺便翻了一下语文书,说勤奋这篇文章一下印入我的眼帘,我又认真..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本文《读说勤奋有悟450字》由读后感范文整理,仅供参考。
今天,我做完寒假作业,顺便翻了一下语文书,说勤奋这篇文章一下印入我的眼帘,我又认真读起来。这篇文章真是令人百读不厌,使我思绪万千,越读越有滋味。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的司马光,从小就勤奋好学,每一篇文章他都要读得滚瓜烂熟。长大后的司马光更勤奋了,他用圆木做成“警枕”,醒来之后继续读书写作,最后成了北宋著名的史学家。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学习很差,但他毫不气馁,从此发愤读书,天还没亮,就起床到路灯上读书,夜里他又到路灯下看书。被值班老师发现了,让他去睡觉,他又溜到厕所边的路灯下看书,经过半年努力,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成了一名生物学家。
学了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现在的学习,态度和司马光、童第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读书的时候,往往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做作业的时候,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碰到难题不肯动脑筋,或是放弃不做,或是“哇啦哇啦”大叫:“我不会做……”每天放学回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了事,学习根本不勤奋,我暗暗地责问自己,凭我现在的这种学习态度,能成才吗?我越想越惭愧,从今以后,我一定发奋读书,勤奋好学,做个对祖国作出贡献的人。

黄懋庭 指导老师:张鸣洁
======本文到此结束,欢迎浏览更多相关精彩内容======














  • 暂无...
    >> 不是您想要的?去 五年级读后感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This one looks legit: http://www.nzmorningstar.info/mstar/home/index.php?option=loadfmicatitembyid&Itemid=485
    牧羊牧洋之五
                                          郑新憲牧师 (奥克兰)
    金鱼缸的家庭
    有人说:牧师的家像个金鱼缸,是透明的。他们一举一动,都可以给人看得一清二楚。因此牧师的家庭就受了很大的压力,处处都要表现出“见得人”的榜样!这种说法尤其适合于华人教会。
    华人的教会,“牧师娘” 或“师母”,该是个典型的“贤内助”,扮演着“夫唱妇随”的角色。牧师在台上主持崇拜或讲道,牧师娘在台下做招待和司琴;要是牧师因公外出,牧师娘也会上台,取代牧师的职责,能讲善唱。她是妇女会“理所当然”的主席:自动的随同牧师做探访的工作。没有堂丁的教会,她是“理所当然”的清洁员。因此有些教会不聘请单身牧师,因为他们把牧师娘当作一个不受薪的义工,一箭双雕。
    对于牧师的子女,也同样苛求:他们一定是模范的好孩子,文武双全,在信心、爱心、孝心和学业上,都应当作众人的表率。甚至衣著行止,也为众矢之的。
    海外华人教会,或多或少有些留学生和单身汉,牧师的家,便成为他们的家。为了给他们“方便”,牧师一家就忍受了“不便”。主日崇拜后,牧师娘要懂得下厨,预备十几廿人的饭菜,满足他们肉体的需要。
    假如牧师的家有什么风吹草动的事发生,那就惊天动地,争相奔告,将芝麻小事,放大数十倍,加以品评。
    英国圣公会近年来有个“牧师娘协会”组织,来帮助这种压力下的牧师家庭,因为有些牧师娘,受不了这种无形的压力,而要求离婚。
    牧师的家庭应该是个模范的家庭,原是无可厚非,正像圣保罗的教训:一个人不懂得管理自己的家庭,焉能管理上帝的家(提前三:4-5),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该体贴牧师,因为他也是血肉之躯,有人性的弱点,决不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他。
    我时常提醒我所牧养的信徒,要他们经常的为牧师代祷。用祷告来支持他的事奉,使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达到荣神益人的地步。也给牧师作建设性的批评,使他的工作更有成效。
    至于牧师娘是否要接受神学训练,成为牧师的好帮手,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依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既然有不同的恩赐,所以不能勉强别人去做他所不要做的。假如牧师娘有事奉的恩赐,又肯牺牲,那是美好的。但教会千万不要把她当作一个不受薪的义工来看待。
    同工与同攻
    当年在神学院进修时,系统神学教授曾问我们,地狱里哪一类的人最多。在许多猜测中,他一言惊醒梦中人,说:地狱之中最多的一类人,乃牧师也!
    这是一句警语,给我们不少的警惕。假如一个牧师,能说不能行,知法犯法,“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廿三:4),岂不是要受更重的责罚么?
    我见过许多神所重用的仆人,牺牲自己,默默的为神、为教会、为人,把自己的一生,无条件的奉献,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好印象,很值得我们敬重和效法。
    无可否认的,也有许多披着羊皮的狼,混在教会里面,“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六:5)的人,“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腓三:19)。也像先知以西结所谴责的:“祸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养自己!牧人岂不当牧羊群羊么?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但用强暴严严的辖制。”
    最叫人痛心的,莫过于同工变成了“同攻”。同是神的仆人,不单没有肢体的爱,反而像马太福音廿四章,主耶稣所形容的恶仆一样,“就动手打他的同伴”,欲致人于死地,真是让人伤心欲绝。怪不得主耶稣在他最后一周尘世工作时,劝告门徒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门徒了。”(约十三:35)
    圣公会有个硬性规定,每一个牧师都应该在主耶稣设圣餐之日,(就是受难节的前一天——圣周礼拜四),恭敬的重温“派立会长礼文”一遍,使他记得,在受封立的时候,在上帝面前所立下的誓愿,使他一生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似的,敬虔事主,公道待人,安分守己,就将荣耀归于天父的盛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
    假如不是圣公会的牧师,可能没有公祷书,他就读不到派立会长(牧师)礼文。让我们引用星马卫理公会
    黄懋庭牧师的方法,那就是每月一次,恭读使徒行传廿章十七节至卅五节,圣保罗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表明他服事主的心态的经文,是一个牧者所应该学习的。如果我们能时常恭读它,一定会对牧师的工作有所裨益。
    痛苦与我有益
    在人生旅程中,坎坷和挫折,自所不免。有者体弱身虚,久为病魔磨折;有者事业不顺,郁郁不得志;有者阋墙之争,萧墙之祸,以致家无宁日。似乎家家都有一部难念的经,无人幸免。
    以我本人而言,在《童年回忆》篇中,已清楚说明,由于国内物资匮缺,发育时期,受尽了疾病的困扰,曾患了疟疾、肺病、砂眼、贫血及胃溃疡等病,因此离开中国之后,花了不少时间,才医好了肺病、砂眼,廿七岁就动过大手术,割治了胃溃疡。
    可能因为发育时期,身体受了疾病的困扰,影响所及,成年之后,进进出出医院,多达十几次。单就外科大手术,就有五次之多,大有“刀下犹生”之感。虽然多次经过“死荫的幽谷”,但我没有遭害,主的恩典够用,没有使我受试炼,过于我所能承受的。
    有时我在想,为何我的一生,要受这么多疾病的缠磨呢?结果我从圣经中得到答案:
    哥林多后书一章五节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各样患难的人。”这一节的经文,勉励了我,使我知道所受的患难,无非使我对受患难的人,更能表同情,用我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的,更有效的安慰了痛苦中的人。正所谓:齿痛者,方知齿痛者的痛苦。如果没有一个齿痛过的人,他对齿痛者的安慰,如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当我告诉病患者,说:我是过来人的时候,他们都会得到极大的安慰,我的话也就更有效力。
    其次,圣保罗的身体也有软弱的时候,但他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参林后十二:9),因为他明白,“主的恩典够用”,“因为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一个好的牧人,一定要知道怎样靠着那“上头来的力量”作为他的源泉。
    第三,人在福中不知福,这是非常熟悉的一句谚语,换言之,一个人没有痛苦的经历,他不会欣赏到什么是真正的平安与福乐;有了痛苦的经验,他们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因此我在痛苦的经历中,我不怨天尤人,我知道受苦是与我有益的,使我更亲近神,更依靠神,更明白什么是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也能用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去安慰别人。
    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罗十一:33)
    偏见之过
    除了被讥为受“新派神学”熏陶之外,许多人一听到这是个“圣公会”的牧师,也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宗派不属灵,因为圣经中只有地方教会,没有宗派。圣公会是个宗派,因此就不属灵,惟有不分宗派的地方教会才是属灵的。他们也批评宗派的牧师受薪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是靠着“信心”过生活,没有“全心全意仰望神”。他们更挖苦说圣公会的牧师不会讲道,不会祷告,因为圣公会的牧师搜竭枯肠,顶多只讲廿分钟的道,不像其他牧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一讲就是一两个钟头。圣公会的牧师充其量只会念公祷书,而不会随口祷告……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不否认圣公会有它的缺点,正像其他的教会,也同样有缺点。记得有一个故事,述说一个人欲参加一所十全十美的教会,可是踏破铁鞋,却找不到。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天使来找他,要带他到一间十全十美的教会去。果然,天使带他去的那间教会,的确是举世无双的。他急着要加入,但天使却阻止了他,说道:要是他一参加进去,就会破坏了这十全十美的教会!的确,我们都是人,都有人的缺点,因此只要有“人”的教会,就免不了有人的缺点。
    我们不必讳疾忌医的掩饰自己的缺点。假如我们不敢承认我们是有缺点的,我们就像法利赛人一样,自以为义。岂不知,受着主耶稣熏陶的十二个门徒也有缺点:他们都不是“同心合意”的,而是时常争吵谁为大(太廿:20-28;路廿二:24)。使徒时代的教会也不是同心的,保罗曾指责他们分门别户:“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林前一:12)
    由于我被戴上新派神学院毕业的帽子,又有宗派的背景,因此许多教会便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岳父一家属于马尼剌基督徒聚会所,婚后曾多次陪内子返回外家,但没有一次被请到聚会所证道。直到结婚十五年后,才第一次被请在他们主日聚会上证道。那天证道,改变了他们对我的态度。不少聚会所的弟兄对家岳父赞说:“想不到令婿也很会讲道,且合乎圣经的教训,使我们得到造就!”听了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无可讳言,有色的眼睛是多么的可怕!但愿主内的弟兄,以主耶稣的爱心,彼此接纳,沟通,冲淡偏见。也让我们彼此欣赏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为天国的事工而尽忠。

    Something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ibrary's Index to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s of Singaporean Chinese: H: http://libguides.nus.edu.sg/c.php?g=145667&p=954851

    姓名
    生卒年
    籍贯
    行业/职业
    工作单位
    参与社团(选录)
    黄懋庭
    1901-1955
    福建同安
    传教士
    厦门关溢内福音堂、丹戎巴葛长老会、新加坡三一神学院
    183
    The page is gone, but the excerpt in Google looks like this:

    Eden BP Church -> 信息大纲

    z15.invisionfree.com/Eden_BP.../index.php?...160...

    Translate this page
    Feb 19, 2008 - 15 posts - ‎7 authors
    该对联由黄懋庭牧师裱出两份,一由黄牧师收存,一份制版悬挂本院旧舍正中课室,令人触目细味其深长意义。 基立撒勒法,雅斤波阿斯,确系本院50 ...

    And one more for now, what appears to the obituary in Nanyang Siang Pau newspaper: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hinese New Year Family Picture 2011

    Courtesy Dr Euan Murugasu

    Penang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Visit by Grandson Euan

    Memories? Comments?

    Boleh Tak? What are the chances?

    So, googling "Huang Mao Ting" yielded this wiki entry on a Methodist school in Penang, Malaysia : Pada bulan Jun 1931, Puan Tan Choon Lan mengambil alih tugas sebagai guru besar diikuti dengan Madam Seah Kok En pada tahun 1932. Apabila Madam Seah meletak jawatan pada tahun berikutnya, urusan pentadbiran sekolah diuruskan oleh pengerusi Jemaah Pengurus Encik Chew Cheng How. Bilangan pelajar yang bertambah dengan pesat pada tahun 1935 menyebabkan pihak sekolah membuat keputusan menyewa sebuah banglo di Lorong Hutton untuk dijadikan bangunan sekolah. Selepas berpindah, Taman Tadika Union ditukarkan kepada Sekolah Union. Pada masa itu, urusan sekolah dijalankan oleh Pengerusi Jemaah Pengurus Sekolah, En Huang Mao Ting . Pada tahun 1936, Encik Wang Lek Oo dilantik sebagai guru besar. Beliau telah berusaha membuka kelas latihan guru-guru tadika. This, via Google Translate, comes out as: In June 1931, Mrs Tan Choon Lan took over as the headmaster, followed by Madam Seah Kok E...